智慧社区“拍了拍”你,一起了解发展历程与老旧小区改造
本文来源:规划中国
作者:张鹤鸣 李昊
原标题:智慧社区“拍了拍”你,一起了解发展历程与老旧小区改造
一 破解困局:智慧社区从概念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智慧社区源于智慧城市概念在落地过程中在社区尺度进行的尝试。其实践是先由地方开始提出关于智慧社区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如北京市于2012年便率先提出《关于在全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紧随其后于2013年颁布《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等。
中央层面也积极关注智慧社区的发展建设, 2013年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它提出“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智慧社区、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及智慧社区的文件。2014年5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明确了我国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8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服务的模式。
智慧社区既起源于狭义的、信息化主导的“智慧城市”,也避免不了前期探索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被技术和产品绑架的困局。所有的规范和指南都将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绑定,企图将居民在社区中的“衣、食、住、行、购、娱、健”等生活要素,以及各类设施、建筑、家具等生活空间进行全面“智慧化”。对智慧社区这样的标准和定义,更像是将智慧城市全部的产业链条全部硬塞进社区,缺乏对社区本身空间环境、社群交往、生活方式的关注和应对,反而激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担忧。
这一困局在2017年10月出现了起色,Sidewalk Labs宣布与多伦多市展开合作,在Quayside建造一片名为“Sidewalk Toronto”的智慧社区。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由规划师携手互联网公司共同完成的智慧社区顶层设计。
这份方案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并且每一次的方案内容更新都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因为其不仅是各种谷歌系的高科技产品的组合堆叠,更是融合了规划师、建筑师、交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以及公共健康、社区参与等专业人员和机构共同设计的智慧社区理想蓝图(后文将详细介绍)。
注:图片来自Sidewalk Toronto
尽管在2020年5月7日,Sidewalk Labs的首席执行官Dan Doctoroff在声明中表示,鉴于COVID-19疫情导致的 “前所未有的经济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决定终止Sidewalk Toronto的项目。但历经了2年多的探索和思考,Sidewalk Toronto的方案对全世界都是宝贵的启示。
Sidewalk Toronto最大的价值,是让人们意识到智慧城市需要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多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广泛进行公众参与,才能真正推动城乡社会实现智慧化。
注: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智慧社区的实践过程道阻且艰,但对其概念理解的突破、前人宝贵的探索经验和人们对智慧社区回归人们需求的呼吁都让笔者认为,智慧社区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以更加贴近理想蓝图的方式出现。下面将通过剖析智慧社区的技术基础、建设方向、参与主体、典型案例等为读者介绍智慧社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二 技术浪潮下的智慧社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先决基础,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的变化,下面列举部分对智慧社区产生影响的技术发展趋势,并通过智慧社区应用场景的角度进行说明。(注:笔者并未将物联网或传感器作为单独的技术进行阐释,因为此类技术无法脱离各类应用场景而单独存在)
1、5G网络
注:图片来自网络
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代表,是国家科技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其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等优势为各类智能化应用带来更多可能,也将成为下文各种应用场景的实现基础。特别是以视频图像为基础的智能化应用,如社区门禁、远程医疗、无人物流等。另一方面,在社区场景中5G便利也可能会降低人们对出门工作、社交和娱乐的需求,甚至会引发一系列亚健康问题。
面对5G时代如何更好地设计社区空间,增加室外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度将会是未来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面对的挑战。
2、数据基础设施
智慧社区的运行离不开大数据的流转、挖掘和计算,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各类智慧应用,时刻都会产生大量涉及到社区的人员、水电气使用、停车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大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在安全、值得信任的基础设施中进行处理和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可以是实体的机房和机柜,配置在物业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也可以采用购买云计算服务的模式。对数据采集的程度、保管与使用的主体、隐私保护的措施等政策性内容均需要保障社区内业主和住户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
3、社区治理
智慧社区治理涵盖的领域包括安防、交通、环境、应急以及水电气热供给等方面,最终形成以社区运行体检评估为代表的综合管理平台。以绝大部分封闭式小区的治理场景来讲,安防领域又可以细分为社区及单元楼出入门禁、公共区域及电梯监控、消防烟感监测等;交通领域可分为车辆出入自动闸机、停车位感应及引导、新能源充电设施等;环境领域包括对空气质量、噪声程度、温湿度、降雨量等贴近人们居住生活体验的指标监测;应急包括对井盖移位、道路严重积水、建筑倾斜开裂等情况的监测;水电气热供给是对人们社区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进行智慧化保障,包括管线运行情况、异常情况预警、智能水电气表运行情况等监测。
注:图片来自北新桥街道体检平台. 中规院.
4、远程服务
随着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线上购物、外卖餐饮、生鲜O2O等服务的全面普及,以及AR/VR等沉浸式娱乐产业的逐步成熟,可以预见的是居家生活正在从单纯的休息专项更多元化的服务体验。社区的公共服务也顺应这种趋势,向更集中与综合性的方式进行转变,例如社区医疗小屋为居民提供身体健康检测设施,将数据传输至合作医院由医生远程问诊。此类服务将社区服务的供给方式的线上线下界限打破,进一步顺应人的需求去配置社区乃至城市的公共资源。
5、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在城市道路上的推广前景尚未明确,但在相对封闭的社区场景下的低速载人型无人驾驶营运,以及无人清扫、无人快递甚至无人移动摊位等功能型的应用,将会在智慧社区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能够帮助社区提高运转效率并降低用人成本。可以预见的是无人驾驶延伸出来的服务对于智慧社区的养老、疫情中无接触配送等都会是未来十分具有前景的应用方向。
注:图片来自网络
6、装配式建筑
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得愈发碎片化和多样化,生活的节奏变化也在加快,对于智慧社区中的建筑体量、功能和样貌的要求也处在变化之中。装配式建筑很好的契合了人们对于社区居住空间模块化、灵活可变的诉求。装配式建筑的集成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可以促进建造方式的现代化、智能化。
例如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设计的“半房”,能够根据居民的家庭变化和生活需求进行改装。应用到社区中心等服务功能的建筑中也可以随着社区居民喜好的改变进而扩展建筑的功能。
注:图片来自网络
7、互动体验设施
社区中新奇、有趣、可交互的智慧化互动装置能够极大丰富人们的户外体验,引导人们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倡导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交互设施可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休闲”、“智慧健身”、等功能,优化居民的科技体验,营造参与、互动式的公共空间。
此类设施可包括智慧社区中的艺术及游艺类装置、休憩类社区家具以及指引类交互装置,例如可与人的动作交互的音乐喷泉、提供室外遮阳和充电的智能座椅、对社区公告进行播报的智慧屏幕等。此类设施也可以通过专业的设计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居家办公、上课的背景下,或在面对如疫情等应急状态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上抚慰。
注:图片来自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8、低碳技术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指出建筑碳排放占城市碳排放总量的1/3,如果在旧城改造中融入低碳技术与韧性改造,有望实现更为清洁、低碳的城市。智慧社区中的低碳技术包括增加环境传感器改造的主动式房屋、在建筑设计中就考虑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房屋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等与建筑相关的低碳技术,还包括智慧化垃圾分类等与居民生活习惯紧密联系的低碳技术。
以上列举部分与智慧社区建设息息相关的技术领域及应用场景,这些技术和场景都的出现都是顺应或将引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在真正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又会依据智慧社区不同的性质进行有差别的排列组合,下文便针对存量社区和增量社区的两大建设路径进行阐释。
三 智慧社区建设的两大方向
智慧社区建设的两大方向是老旧小区的智慧化改造,以及新建社区的智慧化提升。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程进入到后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社区建设以存量优化为主体,大部分智慧社区将以城市核心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和优化为主要工作。而对于新建社区来说,受到能够建设的区位以及交通、物流、通讯技术的影响,将在郊区出现较为前沿且功能混合的超级社区。
注:图片作者自绘
四 老旧小区的智慧化改造
根据2020年4月国务院政策理性吹风会发布的内容,今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重点围绕改造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改造内容包括“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老旧小区的智慧化改造是顺应国家提出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提高城市韧性,以及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隐藏的一系列潜在问题所提出的由信息技术、城市规划、商业模式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解决方案。
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曾指出:“老旧小区现存规模大,涉及人口多、任务重。建筑成套率不高,其中28.2%缺乏独立厨卫,15.6%缺乏独立厕所。城市各级健康空间缺失,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活动空间的建设重视不够,绿地与公共空间的综合利用缺乏举措。”面对老旧小区的一系列难题,智慧社区的建设将会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思路是当下亟需回应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
1、改造基础
老旧小区多位于城市建成区核心区附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老旧小区的居住人口多由老龄人口、学龄儿童、就近工作的租户等群体组成,其中不乏部分低收入人群,由于建成时间较长其社区邻里关系模式较为固定。老旧小区的改造的推动主体多为政府,天然的具备公益和服务的属性,同时也具备拉动投资的作用。老旧小区的建筑本身无法改造,公共空间可以通过拆除违建、增加设施、美化景观等手段进行优化提升。
2、改造策略
老旧小区的改造策略应以对现状的改善为目标,通过深入理解居民的生活需求及行为习惯,通过对信息基础设施、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造,打造更加安全宜居的智慧社区。
信息基础设施
抛开5G、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老旧小区的智慧化改造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针对改造的公众参与平台。公众参与平台是脱离于社区的治理或服务,对整个社区改造和智慧化方案选择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基础。老旧小区已经有较为稳定的居民基础,居民对社区中生活的需求,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能接受的智慧化程度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看法。
公众参与平台应当贯穿于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的前中后期,拓宽居民表达意见和与政府、设计方、施工方、物业等主体沟通的渠道,建立常态化交流和宣传的机制,帮助智慧化改造工作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了解人们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考虑,说明各类智慧化设施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注:图片来自公众参与小程序“识图”. 中规院.
在网络连接层面,通过5G微基站与室分系统的建设,保障老旧小区的5G覆盖。可以通过cpe无线设备已将5G信号转换为公共wifi信号的方法,让没有5G手机的老人、儿童和低收入人群也能够享受5G网络的便利。
5G在老旧小区的普及也为依托智能物联网的应用场景打下基础,如在中规院主导的海淀城市大脑顶层设计体系下建设的北太平庄街道志强北园小区,是全国首个“5G+IoT”智慧社区,利用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现了智慧门禁建设,只要通过信息登记的居民便能“刷脸”打开单元楼门,有效减少了张贴小广告、上门推销等陌生人进入的次数。
注:图片作者自绘
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层面,老旧小区由于原先建设主体和现有物业之间主体的不匹配,建议将数据管理的责任交由政府层面。可以结合行政区划层面的社区服务处、街道办事处的办公空间设置机房,或利用街道、区级政府的私有云空间,将采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和计算。
政府应对智慧社区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处理制定完备、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对数据采集、传输和治理、销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约束,并将责任主体落实到具体部门,作为一个环节进入年度政府工作评价体系中。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相当于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的微缩版,针对老旧小区的人口和运行特征,治理主要关注社区安全、停车管理、水电气等管线运行情况以及应急处置等民生领域重点内容。智慧社区治理的应用场景需要通过建设感知设施-数据计算-管理平台实现,本文介绍重点将围绕感知设施与管理平台展开。
社区安全涵盖人的安全以及物的安全。由于老旧小区出入人员成分复杂,物业管理也可能存在疏漏,社区安全可以通过安装人脸识别、NFC识别、手机扫码等功能的门禁系统关联社区采集的常住人口信息进行匹配,形成社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此外对有电梯或计划加装电梯的楼宇进行监控,对电梯内蹦跳、推电动自行车入户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进行监管,形成社区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入户通过加装烟感报警装置对居民室内消防安全进行实时感知,形成社区安全的第三道防线。结合公众参与平台的调查内容,可对自行车棚等易发生盗窃案件的公共区域增加监控设施,另外对于寿命较长、结构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可通过增设传感器监测建筑情况,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停车管理可以通过在老旧小区出入口增加带有车牌识别的自动闸机,数据与社区内业主及租户信息进行匹配,优先保障社区居民的停车需求。由于老旧小区多处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对于空余车位或白天无需停车的车位,可以通过社区参与平台发布共享车位信息,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剩余车位指示牌,为需要停车的外来车辆提供共享停车服务。同时需要增设新能源机动车充电设施,保障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供应需求。
注:图片作者自绘
水电气等管线的智慧化改造可随着管道的重新铺设工作,在主要管道的关键节点埋设物联网设备,例如监测水压、水位、气压、漏气、漏液等情况的传感器。在住户单元内部安装智能水电燃气表,可实现远程抄表等功能,特别针对老年人为主的家庭可实现远程缴费。通过远程抄表对于水电气使用异常的住户进行上门探访,及时发现群租房等违规行为,或老年人独居出现用电用气产生危险的行为。
社区应急是在面对如本次新冠疫情所导致的情况下,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能够及时作出响应,保障应急事件的顺利解决以及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在社区出入口增加热成像技术监测出入人员体温、利用公众参与平台上报社区住户的健康状况等措施。在应急状态下社区可以临时获得街镇、区级的数据权限,获得相邻社区甚至整个地区的联动信息,形成社区层面的应急合力。
注:图片来自网络
社区管理平台在各类智慧社区的解决方案中均成为了标配,是集成所有社区治理应用的综合平台。本文想要强调的观点是,社区管理平台区别于领导驾驶舱或展示大屏,是颗粒度最细并且直接关联到民众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管理平台,对其建设运营主体和管理的权限需由政府方主导,保障平台的安全性,数据与街镇及区级管理平台进行联动。
在平台建设中,通过面向未来的场景创新,为群众提供便捷生活服务,鼓励公众参与社区事务,推动社区治理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协商、共建共享。
社区服务
老旧小区的智慧服务以结合全年龄段的生活需求为主,强调原有社区联系和交往的属性,可以将共享作为服务的主要导向。构筑服务“一老一小”的近距离社区服务体系,涵盖医疗、教育、运动、养老、商业等智慧服务设施。实现智慧养老等多领域应用在社区生活中的协同响应,将“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为智慧生活和智能服务的生活圈,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获得感。
由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已定以及设施通电走线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区位优势使得社区周边的服务体系往往较为完善,智慧化的社区服务应以“针灸式”的设施植入为载体,结合上门服务的形式构建全面的社区服务体系。例如在老旧小区中增设24h的医疗远程问诊盒子、共享图书租借终端、无人零售终端、无人快递物流终等设施满足基本服务需求。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需要帮助的居民通过无偿发放智能手环、一键呼叫装置等设备与社区中心或社区安保人员进行联动,提供人性化、便捷的社区服务。
注:图片来自网络
针对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进一步的人群细分,将个人生活服务、健康监测、安全保障与社区网格化精细化治理相结合,提供精准化智慧服务,提升社区安全、健康和韧性程度。
社区空间
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在改造过程中往往以“微更新”的方式进行,通过景观、装置的设计能够让空间功能焕然一新,满足人们交往、活动、休憩等多样化的需求。
设计重点在于强化原本社区空间中已经存在的社交属性,并提供更加舒适、多样化的体验。由于老旧小区的改造是一项庞大且成本较高的系统工程,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公共空间不一定采用大量智慧化的互动装置进行改造,一些低成本且容易维护的改造更加合适。
下文上海市老旧小区的案例展示出对老旧小区活动广场、社区活动室外部空间的铺装、墙面和装置的简单改造也能够得到十分具有活力的社区空间。
注:图片来自普陀区石泉街道管弄一村. 骏地设计.
注:图片来自黄浦区南东街道贵州西社区的里弄. 梓耘斋建筑.
3、改造建议
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与智慧化升级进程密切相关,所参与主体众多,往往是由政府主导下由设计单位制定改造方案,再由工程单位进行建筑立面维护、管道更新、道路修补等工作,科技企业提供智慧化应用和设备,社区居民作为接受改造的主体全程参与并行使自己表达诉求、监督工作、事后评价的权利。面对众多的参与主体,以及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的特殊性提出如下建议:
注:图片作者自绘
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需要强有力、统筹性的顶层设计,进而能够实现物质空间改造与智慧化基础设施、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与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和融合;
通过公众参与平台等智慧化手段充分保障社区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发声渠道,了解居民真实诉求,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对无法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低收入人群进行定期走访,了解所有居民的生活需要;
根据老旧小区的区位因素、居民特征、经济成本等改造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设置智慧社区基础版、进阶版、完整版等多梯度的改造方案,不追求“大而全”的设计效果,追求“小而美”的落地效果;
社区数据隐私及安全性应当由政府进行主导和监管,建立完备的数据采集、使用、计算、销毁的约束框架和政策,社区第三方服务商终端的数据通过边缘计算手段来实现数据脱敏,不包含居民个人信息的数据再回传至第三方数据库;
建立长效动态评价机制,对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实施效果进行长期评价,纳入城市体检等评价体系中,将居民的实际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专访仇保兴:老旧小区改造既可对冲投资下滑,又可改变城市肌理》杨中旭,未来城市FutureCity.
《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 案例分享第一期》SDPCU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疫情之下,城市韧性如何提升?》经济日报,规划中国.
《疫情下的智慧社区何去何从?》36氪创新咨询.